中新经纬客户端5月31日电 (张燕征)近日,由清华大学社科学院主办的“人工智能心理学与算法伦理”研讨会在清华科技园举行。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助理研究员李凌在研讨会上表示,算法透明有着工具性与目的性的内在统一。
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助理研究员李凌。来源:主办方供图
李凌指出,虽然有企业做了一些算法透明度的尝试,但是通过对科技行业内16个算法平台进行访谈发现,算法工程师大多认为算法透明是一种理想状态,并不具备可操作性。“长期以来,我们更注重算法透明的工具性价值,即为了防止出现算法黑箱、算法歧视、算法失控等伦理问题,将算法透明视为解决这些问题的手段,是可替代或可有可无的选项。因此,我们必须找到算法透明的内在价值和不可替代性,才能更好推动算法透明。在哲学上,一种事物具有内在价值,需要看看是不是把它当做目的,而不仅仅是手段。”
李凌解释称,技术的本质是“去蔽”,即“去除遮蔽”。但现代技术在“去蔽”的过程中又了形成新的“遮蔽”,这种新的遮蔽把我们人以及事物进行对象化的处理。比如智能算法推荐的新闻帮助我们更好地实现个人和信息的匹配,但是另一方面,它所形成的新中介,也影响了主体其他选择的权利。
我们之所以容易被算法误导、操控,就是因为算法向我们传播的是被中介化的事实。李凌说,“算法平台从真实个体的网络行为痕迹采集了相关的数据,通过用户画像形成了云个体,表面看上去算法模型是向真实的我推荐信息,但事实上它只不过是给云端经用户画像形成的云个体推荐信息。云个体构成了真实的我与信息之间的中介,这样的中介化,不仅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忽视真实的我,而且可能会导致被操控、被误导,影响人们对事实的正确认识。”
李凌认为,我们应该从“无蔽”的真实观而不只是“相合性”的真实观来理解算法透明,就会发现算法透明不只是一个手段,它还具有内在的价值,体现了一种去除遮蔽、去中介化的努力。当我们使用算法技术来认识、理解和改造世界,开展行动时,我们应该把算法打开,将算法透明化,这样才能从被算法中介遮蔽的状态进入到无蔽状态,回到事物存在本身,更好地把握和理解事物的真实。
在李凌看来,算法透明有三重伦理价值和意义:一是尽管算法拥有巨大的前景和价值,但我们必须谨记算法并不是万能的,在越来越多地采用智能算法技术的同时,还应该保留其他非算法的方式,例如新闻APP利用智能算法分发信息的同时,仍然需要保留编辑的人工审核,才能更好地传播信息、把握真相;二是对于抵达真相和真实而言,算法透明有助于去除遮蔽、去除隐瞒,有效地提高算法平台的精准度,更好地实现真实;三是对于人,尤其是算法工程师而言,算法透明体现了对不遮蔽、不操控、不欺骗的追求,就像中国哲学里提到“诚者,不自欺、不欺人”,透明也是一种美德。
此外,李凌认为实现算法透明需要遵循三个原则,可公开,可解释,可追溯。(中新经纬APP)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