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科技网 资讯 2025年中国智能物流装备产业链研究分析

2025年中国智能物流装备产业链研究分析

一、智能物流装备行业概述

智能物流是物品从供应方向需求方智能移动的过程,包括智能包装、智能装卸、智能仓储、智能运输、智能配送、加工和处理等六项基本活动。智能物流相比传统物流更加注重实现货物流动状态的实时显示、全程监控。

智能物流装备是在自动化基础上集成感知传感、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智能化的物流装备,属于智能制造装备体系中五类关键技术装备之一,是实现智能制造的重要组成部分。

智能物流装备的应用场景主要包括工业生产物流、商业配送物流两大领域。工业生产物流包括工厂内部原材料、半成品在仓库的存储、在各车间之间的运输、在生产线各工序之间的输送。

智能物流装备在工业生产物流系统中需确保物料在生产及仓储过程中得到准时和精确配送,进而提高制造业企业的产线生产效率、车间物流管理水平及仓储管理能力,实现工厂自动化(FactoryAutomation)。智能商业配送物流(LogisticAutomation)则侧重工厂、商户和消费者之间的连接,更注重商品的存储、分拣和配送。

二、智能物流装备行业发展历程

智能物流的产生源于20世纪50年代美国的自动化物流装备,发展至今已有70多年历史。1962年,德马泰克在德国为贝塔斯曼集团建造了世界首座基于堆垛机技术的自动化立体仓库,标志着物流仓储自动化的开始。20世纪60年代,日本开始建设自动化高架仓库,逐步成为拥有自动化高架仓库最多的国家之一。

2010年以后,现代社会物流进入智能时代,在自动化的基础上结合以物联网技术为代表的数字化技术,对货物信息进行采集和处理,实现无人作业,物流装备开始向智能化阶段发展。目前全世界先进的智能物流装备仍然主要集中于美国、欧洲、日本等国家和地区。我国的智能物流装备行业起步较晚,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伴随着制造业的迅速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逐渐发展壮大。

近年来,随着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加大以及智能制造技术升级,我国的智能物流装备行业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推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逐渐取得了长足发展。我国智能物流装备行业的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技术探索初期,机械化阶段(21世纪前)20世纪90年代,随着我国制造业的兴起及壮大,德马泰克、日本大福等国际领先的智能物流系统提供商进入中国,国内的智能物流系统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也开始起步,国内企业逐渐完成了一系列基础物流装备的研制,实现了物流系统的机械化。

2.商业探索阶段,自动化阶段(21世纪初至21世纪10年代中期)随着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制造业企业开始进行技术升级,行业分工逐步细化,对物流系统自动化的需求逐渐提升。国产自动化物流装备在消费、机场等多个下游行业逐步实现商业化应用。

3.高速发展阶段,智能化阶段(21世纪10年代中期至今)2016年前后,我国电商零售平台爆发式增长,快递物流业务规模持续提升,智能物流装备市场需求与行业规模迅速扩大,技术全面提升,更多国内企业进入智能物流装备领域。随着智能制造产业的发展,物流行业的发展不再局限于存储、搬运、输送等单一作业环节,而是通过在物流系统中融入自动化技术、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不仅将企业物流过程中装卸、存储、包装、运输等环节集合成一体化系统,还将生产工艺与智能物流高度衔接,实现了整个智能工厂的物流与生产高度融合。

三、智能物流装备产业链情况

1.产业链上游AI+物流的市场规模

AI+物流是人工智能技术与传统物流行业深度融合的新兴领域。在物流的各个环节,如仓储、运输、配送、分拣等,引入人工智能技术,旨在实现物流流程的智能化、自动化与高效化。通过利用机器学习、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等AI技术,物流企业能够优化路线规划、预测需求、实现智能仓储管理、提升分拣效率以及增强客户服务质量等。例如,借助AI算法可对海量物流数据进行分析,从而精准预测不同地区、不同时段的物流需求,帮助企业提前合理安排库存与运输资源;在运输环节,通过AI技术实现的自动驾驶车辆(如无人卡车)以及无人机配送等,能够提高运输效率、降低人力成本并提升运输安全性;在仓储管理中,利用AI视觉识别技术可快速准确地对货物进行盘点与定位,智能机器人可实现自动化的货物搬运与存储,大大提升仓储空间利用率与作业效率。

根据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的公开资料,AI在物流中的应用方向可以大致分为两种,一是以AI技术赋能的如无人卡车、AMR、无人配送车、无人机、客服机器人等智能设备代替部分人工,这部分应用市场前景广阔,但受技术水平和政策限制等因素影响,落地条件尚不成熟,还需要较长的培育时间;二是通过计算机视觉、机器学习、运筹优化等技术或算法驱动的如车队管理系统、仓储现场管理、设备调度系统、订单分配系统等软件系统提高人工效率,已具备一定的技术基础,实际场景散落在物流业务体系中的各个角落,场景较为分散。据统计,2019年AI+物流的市场规模为15.9亿元,预计到2025年市场规模97.3亿,年均复合增速为35%。

2.产业链中游智能物流装备的市场规模

智能物流装备是在自动化基础上,集成感知传感、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智能化的物流装备,属于智能制造装备体系中五类关键技术装备之一,是实现智能制造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产品类型丰富多样,涵盖智能输送设备、智能仓储设备、智能分拣装备、智能搬运设备、物流机器人、智能配送设备等。智能物流装备的应用场景广泛,主要包括工业生产物流和商业配送物流两大领域。在工业生产物流中,其需确保物料在生产及仓储过程中得到准时和精确配送,提高制造业企业的产线生产效率、车间物流管理水平及仓储管理能力,实现工厂自动化。而智能商业配送物流则侧重工厂、商户和消费者之间的连接,更注重商品的存储、分拣和配送。

在过去的发展历程中,随着物流智能化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工业智能化的全面推广,智能物流装备市场呈现出迅猛的增长态势。智能物流装备是AI+物流应用载体,AI+物流市场包括AI物流软件系统、智能物流装备,占比分别为11.9%,88.1%。目前,智能仓储设备和智能分拣设备在我国智能物流装备市场中占据较大份额,2024年二者占比分别为36%和33%,智能输送设备、智能搬运设备、物流机器人、智能配送设备合计占比为31%。

3.产业链下游智能仓储设备的市场规模

智能仓储设备是智能物流装备在仓储环节的应用,通过引入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技术,实现仓储管理的高效运作。其主要包括自动化立体仓库、智能货架、堆垛机、穿梭车、自动导引车(AGV)以及与之配套的仓储管理系统(WMS)等。自动化立体仓库能够充分利用垂直空间,大幅提高仓储空间利用率;智能货架可实现货物的自动存储与检索,提高仓储作业效率;堆垛机和穿梭车能够快速准确地搬运货物;AGV可根据预设路径自动运输货物,实现物流运输的自动化;WMS则负责对仓储作业进行信息化管理,包括库存管理、出入库管理、订单管理等,通过实时数据采集与分析,实现仓储管理的智能化决策。智能仓储设备广泛应用于电商、快递、医药、食品、制造业等多个行业,能够有效提高企业的仓储管理水平,降低运营成本,提升企业竞争力。

由于智能仓储设备在智能物流装备市场中占比较大,约为36%。其中,一部分为感知通讯产品和软件,主要为RFID、传感器、LoRa等各类感知和通讯产品,在整体市场产值中占比约30%。另一部分为仓储自动化产品,包括AGV/AMR、立体库、分拣设备、机器臂等各类自动化产品,在整体市场产值中占比约60%,且其占比一直处于增长状态。随着电商行业的持续繁荣、制造业对智能化升级改造需求的不断增加以及仓储物流企业降本增效的迫切需要,智能仓储设备市场规模有望继续保持稳定增长。例如,在电商行业,“618”“双11”等促销活动期间,海量订单对仓储发货效率提出了极高要求,促使电商企业加大对智能仓储设备的投入;制造业企业为了实现精益生产,提高生产效率与库存周转率,也纷纷引入智能仓储设备,推动了该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四、主要行业领域市场需求

1.新能源电池领域

锂电池作为一种新型的储能介质,凭借能量密度高、循环寿命长、自放电率小、无记忆效应、绿色环保等良好特性,近年来在诸多行业领域实现了商业化、规模化应用。根据高工产研数据,中国锂电池出货量从2018年的102GWh增长至2024年的1,175GWh,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50.28%;预计2027年将达到1,911GWh。

随着下游锂电池需求的持续增长,我国锂电制造设备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根据高工产研数据,2023年我国锂电设备市场规模达到1,240亿元,2018年至2023年我国锂电设备市场规模年复合增长率为43.05%,预计2023-2025年我国锂电设备的市场规模将稳定在千亿以上,2025年有望超过1,500亿元。

2.汽车零部件领域

我国汽车产业起步于上世纪50年代,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已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21世纪以来,在全球分工、汽车制造业产业转移的历史机遇下,我国汽车产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目前已经成为世界汽车生产及消费大国。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2024年我国汽车产销量分别为3,128万辆和3,144万辆,产销量继续蝉联全球第一。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量从2018年的127.0万辆增长至2024年的1,288.8万辆,年复合增长率为47.14%;同期新能源汽车的销量从2018年的125.6万辆增长至2024年的1,286.6万辆,年复合增长率为47.37%。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我国汽车销量的比例(“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由2018年的4.47%增长至2024年的40.92%。

在我国汽车产销量规模持续扩大、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持续提升的背景下,近年来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凭借着规模优势以及在新能源领域的先发优势实现了快速发展。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2022年度至2024年度我国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收入规模分别为4.20万亿元、4.41万亿元和4.62万亿元,近年来呈现稳步增长趋势。

随着汽车产业规模的增长及技术的进步,用户对汽车品质和差异化的需求不断提升。汽车及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为了提高竞争力、抢占市场份额,不断应用新技术、推出新车型,生产模式逐渐向差异化、柔性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对智能生产线、智能输送系统的需求亦将相应增长。

五、行业技术水平、技术特点

智能物流装备行业相关的技术起源于美国、欧洲、日本等国家和地区。我国智能物流装备行业起步较晚,但近年来随着我国制造业的蓬勃发展和产业升级速度的加快,我国智能物流装备行业技术水平发展迅速。

目前国内智能物流装备企业已逐渐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并积累了丰富的下游行业应用案例,国产产品的技术水平、质量与服务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客户的认可。特别是在国内具有技术和市场优势的新能源电池等领域,先进制造企业的发展带动了该领域智能物流装备技术及产品的创新,国产新能源电池输送系统的技术水平已逐渐跻身国际领先行列。智能物流装备行业主要具有以下技术特点:

1.定制化程度高

智能物流装备行业下游不同行业、不同客户对智能物流装备的功能、性能等需求存在差异,产品定制化程度高。智能物流装备企业需要结合客户的生产工艺特点,根据客户的具体需求进行定制化方案设计、产品开发、项目实施。定制化的特点要求智能物流装备企业产品在部件、组件层面具备较为灵活的适配性,在设备、系统层面具备较强的方案设计实施能力。

2.集成化要求高

智能物流装备行业对技术及产品的集成化要求高,智能物流装备产品不仅自身需要在系统层面高度集成,还需要与客户生产设备深度融合实现集成化应用。因此智能物流装备行业需要应用多学科领域的技术,整体协同各个组件、设备、程序,最终在系统层面实现生产设备与自动化装配线的集成应用。

六、行业技术发展趋势

1.智能化与自动化深度融合

传统物流装备主要依靠预设的程序和规则运行,虽然能够实现一定程度的高效作业,但缺乏自动决策和适应复杂环境变化的能力。随着工业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智能物流装备正朝着智能化与自动化深度融合的方向迈进。通过引入人工智能算法和机器学习技术,智能物流装备能够对大量的物流数据进行实时分析和处理,从而进一步提升综合调度、故障预测与诊断、路径规划优化等能力。

2.产品模块化程度提升

基于库存管理、生产周期、产品一致性以及升级维护便利性等因素考虑,智能物流装备企业在产品设计过程中愈发注重模块化的理念,通过建立标准化模块库提升模块单元的通用性和复用性。基于标准化模块构建的智能物流装备将更易于集成和扩展,能够快速满足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企业的需求。模块化设计亦使得智能物流装备可以根据客户需要变更模块单元,无需对整体结构进行大规模改动。

3.产品设计向柔性化发展

传统物流装备通常针对既定的输送流程,如客户生产工艺、输送路径等方面发生变化,原有输送系统往往面临兼容性问题,变更成本较高。随着终端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的提升以及制造业柔性生产模式的广泛应用,智能物流装备在设计理念上亦向着柔性化方向发展。柔性化的智能物流装备具备更强的自适应能力,能够根据客户具体的订单特点、生产计划和物流要求,灵活调整系统的运行参数、作业流程和布局结构,匹配柔性生产的要求。

4.节能环保理念引领技术革新

在全球倡导节能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智能物流装备行业日益重视节能环保理念在技术革新中的应用。智能物流装备企业一方面将研发和应用更为节能的动力系统和驱动技术,如通过使用高效节能的电机、优化电力管理系统等方式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另一方面通过控制算法和数据分析实现对物流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降低整个物流环节对环境的影响,推动制造业与环境的和谐共生及可持续发展。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AI科技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techw.com/zixun/11138.html

全球网络安全新趋势:国产WAF受到欢迎

返回顶部